义利问题在理论上很重要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“见利思义”,讲“义不容辞”,讲“大义凛然”,讲“舍生取义”,也讲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,等等;严明“义利之辨”,在先秦、宋明、近代,掀起了三次理论论争的高峰。可以说,对义利问题高度重视,寻求理性的解释和合理的解决,这不仅在儒家思想中,是一个“第一义”的问题,也不仅在墨家、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中,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;不仅在中国哲学、伦理学中,是一个贯穿始终、统合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,也不仅在经济、法、社会、历史等许多相关学科中,部是一个几千年来备受关注的大问题;而且远远超出思想范围,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,是一个悠久的光荣传统。甚至可以说,离开了义利问题,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,并使之为现代化建设服务,是很困难的。同样,离开了义利问题,要说明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精神,也是很困难的。因此,说到中国思想的民族特点,说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,义利问题是重要方面之一;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史,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,抓住义利问题就是抓住了一把得力的钥匙。对义利问题的重要性,无论怎样估计,我认为都不会过分。
众所周知,我们每个人正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,正面临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,正迎接着一次次的竞争、选择和考验。大到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,小到国内劳动就业市场上的每一次机遇和竞争,归根到底是人的综合素质大到民族凝聚力,小到个人的敬业精神、信用观念(不仅指工商、金融意义上的信用,也包括社会交往、伦理道德意义上的信用),无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,甚至决定着科学技术水平能否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发挥作用。忽视这一点,从民族,到社会实体家庭,到个人,都会吃大亏。换言之,在市场经济活动中,从国家,到社会实体和家庭,到个人,都必须既讲“利”,又讲“义”,做到义利兼顾。在《先义与后利———中国人的价值观》写作过程中,我努力把历史和现实、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。一方面,注意把中国传统义利论的来龙去脉讲清楚。特别是注意从中总结我们中华民族在义利问题上的智慧和理论成果,记取其中的不足和教训。中国传统义利论在几千年的发展中,内容浩繁,又有儒、墨、道、法等学派,在短短的篇幅中,要把它们都概括出来是很困难的,必须执简驭繁、取本去末,努力把中国传统义利论的精华提炼和展示出来;另一方面,针对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诸多新情况、新问题,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的价值导向的历史要求,就如何吸取先哲的智慧,顺应历史必然与人的需要,创建中华民族的现代义利论,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变革服务,进行认真的探索,提出自己的认识。一方面,精选古代文献资料,有选择地引用古代重要思想家的代表性言论,特别是注意阐发他们的被历史证明为真知灼见的名言,总结和吸取先哲的宝贵智慧;另一方面,又充分注意反映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,注意引用当代中国思想家、政治家的理论和思想,注意运用这些凝聚时代精神、反映人的需要的理论智慧,研究我们今天面临的新情况,解决新问题,提出新见解。
(作者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)